中国的哲学是全世界最高明的哲学……只有阴阳,没有对错好坏。 按照《易经》的理论,阴阳互补,互相转化。即使是价值判断,中国传统哲学也是将阴阳理论转化为“祸,福”理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我们把这样的阴阳,祸福理论用在喝酒上,可以这么说,酒品而健康。但如果是烂饮无度,那就走向相反了……小酌养生,多饮伤身。 那么,我们一天到底喝多少酒合适呢? 香港医学专家建议,每人每星期摄取的酒精单位应该有一个上限,即男士和女士分别不超过21及14个酒精单位,平均算下来,男士每天的酒精摄取量不应超过4个单位,女士不超过3个单位。此外,每星期要保证至少两天不喝酒。
但是,几乎没有一个品牌的酒会列出整瓶酒有多少酒精单位,一般只会标出酒精浓度。那么酒精单位该如何计算呢?下面一条公式可以帮助大家找出答案: 瓶上标示的酒精浓度(只取数字)×所喝的份量(以公升计)=酒精单位(约数)。 例如:一罐5%酒精浓度的330毫升啤酒,大概有5×0.33=1.65个酒精单位;一瓶12%酒精浓度的750毫升红酒或白酒,大概有12×0.75=9个酒精单位。 由此可知,一天之内喝两罐啤酒,或2/3瓶红酒或白酒,就是每天酒精单位的摄取上限。
喝酒时间最好选在晚上。因为人体肝脏中乙醇脱氢酶的活性有时间规律,中午活性降低,晚上活性增加。中午喝酒,乙醇不容易被代谢排掉,比晚上容易醉,对身体的伤害也较大。 喝酒不能太快,试验表明,如果小口慢饮,10%的酒精可以从呼吸系统呼出。 讲完了“品”字的内涵,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品酒才能出健康。 酒里面有什么样的“健康”呢?其实,酒里的健康秘密就藏在“发酵”后的微生物里。 全世界所有的蒸馏酒(食用酒精勾兑的除外),都是固态发酵而后蒸馏的酒。而固态发酵蒸馏酒,就是一座微生物宝库。
四川大学生物系教授、著名白酒专家胡永松先生说,“白酒属于典型的固态发酵产业,其酿造是生物体、生物细胞及其代谢产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无论酒曲、窖泥还是酒糟,这三个生产场地的空间里都富集着大量微生物。这不是某种单一的微生物,而是一个巨大的微生物群落,它们由不同微生物组成,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所以,白酒是再典型不过的生物产业。” 这酒里的微生物……霉菌,它们的意义何在?究竟有什么样的重要性?我们来看看以下几个权威人士的论述: ★中国微生物学奠基人陈陶生老先生的一句“名言”:“如果有谁能把白酒的微生物研究透了,他能拿诺贝尔奖!” ★酒曲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酒曲中所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对霉菌的利用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创造。日本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坂口谨一郎教授认为这甚至可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相媲美。
中国的白酒,采用的是酒曲发酵。酒粬,一般写作酒曲。在经过强烈蒸煮的白米中,移入曲霉的分生孢子,然后保温,米粒上即茂盛地生长出菌丝,此即酒曲。 而单一麦芽威士忌则采用大麦发芽糖化后再加上酒厂秘而不宣的酵母发酵;啤酒发酵过程与单麦同,只不过是加上啤酒花而已。 全世界利用谷物制作蒸馏酒,他们的发酵,无非两大类。一类是以谷物发芽的方式,利用谷物发芽时产生的酶将原料本身糖化成糖份,再用酵母菌将糖份转变成酒精;另一类是用发霉的谷物,制成酒曲,用酒曲中所含的酶制剂将谷物原料糖化发酵成酒。不管是哪一种发酵方法,都能得到人类身体非常需要的丰富微生物,从而有利于身体健康。
品酒品健康,它的源头就在于发酵。蒸馏酒的健康源头,就从发酵的涓涓细流开始,经过蒸馏……阻断酵母继续发酵,去除杂质;陈酿……在陶罐里(白酒) ,橡木桶里(西方洋酒)继续他们的水土,水木相生的新生命历程。酒这样从微生物之水汇成了阴阳相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水变酒,由普普通通的水变成“生命之水”的过程。 我们喝发酵酒,会感觉浓且稠,是因里面还有残余的酵母和糖,可这些微生物对酒的保存上却没有帮助,反而会让酒体再次发酵,使酒液变质。而蒸馏技术的意义,便是将杂质与酒液分离,通过酒液的提纯,从而实现储存上的突破。 除开保存上的意义外,纯度高意味着酒精度更高、杂质更少了,像蒸馏酒乙醇量一般为50~70%,而非蒸馏酒则为15~20%。中等量的乙醇被认为可促进血液循环、扩张皮肤血管。由于其味辛、甘,性温,适量饮用有和血通脉,祛寒壮神,宣导药势之功效,所以,我一直认为,酒的出现,是中国从巫医到中医的分水岭。这一点,我们从“医”字的繁体字“醫”可以看出。 而品酒之所以能品出健康,它的道理就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