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悉的威士忌种类,绝大部分都比较爱惜自己的羽毛。 这些威士忌品类不仅有着约定俗成的制作标准。在法律法规定上也是丝毫没有手软。 举几个例子: 美国:
不止波本,整个美国威士忌大类,都遵循美国ATF(酒精,烟草,武器与爆炸物管理局)制定的行业规范。 对于“威士忌”,“波本/黑麦(芽)/小麦(芽)威士忌”,“玉米威士忌”,“纯(straight)威士忌”等8种威士忌的知识产权做了详细规定。 苏格兰:
行业内一贯领跑的苏格兰威士忌同样不甘示弱,需要遵循《苏格兰威士忌法》 The Scotch Whisky Regulations 2009 不仅在英国境内适用,在欧盟范围内也得到了承认。 从原料,产地,发酵与蒸馏方式,熟化地点,装瓶与销售方式,酒标的标示等方面,对苏格兰威士忌全方位进行严格的定义。 日本(反面教材):
作为后起之秀日本威士忌……在法规上就没有那么严格了。 你看现如今的日本,无论是大酒厂还是小酒厂都忙不迭的从苏格兰进口威士忌原酒,调和装瓶。 由于日本当局目前并没有颁布关于威士忌的标准化法律,所以本质上这种操作并不算违规。但是遭到一些严格酒友的诟病,也是在所难免的。 不过有一说一,在“无法律可依“的背景下做到如今的程度,日本的威士忌产业确实值得敬佩。 总的来说,笔者还是认为,酿酒这个行业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任何一种酒类的良性发展,都离不开明确的法律护航——划分明确的产地与生产标准,不仅能保障这种酒类的整体质量,还能保护它不被其他生产者侵权盗用。 最近拿起法律武器完善自己的烈酒,是历史比苏格兰威士忌还要悠久,但在世界市场上一直没啥存在感的爱尔兰威士忌。 本月初,它们拿到了欧盟的GI标志,可以说是在世界范围内终于堂堂正正的拥有了姓名。
地理标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简称GI),表示该产品仅出产自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这种产品的质量,名誉以及自身特色都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与特殊工艺无法分割。 这种原产地概念最初起源于法国的葡萄酒酿造业,后来逐渐成为一种与地理标志相关的产权保护制度,为世界各国及世界贸易组织所认可。
欧盟将地理标志视为商标之外的单独的知识产权类型,为地理标志制定专门法律,提供专门保护。 简单来说,拿到地理标志,相当于你拥有了一个“御赐名号”,从此以后,全天下只有你能担得起这个名字,其他人都没有权利盗用。
我们最为熟知的,拥有地理标示的酒类,非香槟莫属——全世界的起泡酒千千万,但只有在法国香槟地区出产的,才有资格冠以“香槟”的名字。同理还有干邑,雅文邑,以及意大利的马萨拉。 我们中国也有很多拥有理标志的特色产品,比如龙口粉丝,五常大米…… 顿时接地气了不少。 言归正传,就在本月初,欧盟委员会已经批准爱尔兰威士忌作为地理标志,成为了继爱尔兰原产的传统烈酒 Poitín 和奶油利口酒之后,又一项获得了GI标志的爱尔兰原产烈酒。
这意味着从今以后,这些爱尔兰的传统酒类,从没什么存在感的“小透明”瞬间“拥有姓名”,一举跃成和香槟,干邑所比肩的原产地保护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现在英国脱欧闹得沸沸扬扬,但是英国和欧盟已经达成协议,不管最终局面是协议脱欧还是硬脱欧,都不会对爱尔兰地区的GI产品产生任何影响,可谓是十分硬气!(要知道,一旦硬脱欧,就连苏格兰威士忌都不得不向欧盟重新提交地理标示申请。) 下面就来具体看看被欧盟“赐名”的三种爱尔兰烈酒,究竟都有些什么花样吧。
虽然从公元6世纪开始就开始了蒸馏威士忌的历史,但是由于爱尔兰威士忌的相关法规相对松散疏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爱尔兰威士忌的概念被一些生产商挪用和仿冒。 经过本次的“欧盟赐名”,再度将爱尔兰威士忌的概念给明确出来。
本次GI标志覆盖了 : “Irish whiskey”,“Irish whisky”,以及爱尔兰语的“生命之水”:“uisce beatha Eireannach”。 并且,爱尔兰威士忌条目下的分类,包括“Pot Still Irish Whiskey”(壶式蒸馏爱尔兰威士忌)、“Malt Irish Whiskey”(麦芽爱尔兰威士忌)、“Grain Irish Whiskey”(谷物爱尔兰威士忌)以及“Blended Irish Whiskey”(混合爱尔兰威士忌),也都获得了GI标志,并被进行了明确规定: 原料: 必须采用全谷物酿制,其中麦芽爱尔兰威士忌必须采用100%大麦为原料,谷物爱尔兰威士忌中,大麦含量不得低于30%
发酵: 通过原料中天然含有的淀粉酶进行糖化,添加酵母进行发酵
蒸馏: 必须在爱尔兰岛内(爱尔兰共和国或北爱尔兰地区)进行蒸馏,蒸馏所得原酒的酒精度含量小于94.8%
熟化: 必须在爱尔兰岛内(爱尔兰过喝过或北爱尔兰地区)进行熟化,需在木桶中至少熟化3年,桶陈容量不超过700升(154加仑)
添加: 在制作威士忌的过程中只能添加水和E150a焦糖色 装瓶: 装瓶时酒精含量不得低于40%,在取得官方许可后可在境外装瓶,但严禁在境外熟化,禁止整桶出口,必须在出口之前将威士忌装入惰性容器中 酒标: 不满足上述任一条件,都不能在酒标上使用与爱尔兰威士忌相关的术语,在标识年份时以原酒中最小的年份为准。只有在同一酒厂完成蒸馏的威士忌才能在酒标上出现“单一”标示。爱尔兰威士忌虽然传统写作“whiskey”,但是使用“whisky”字样也是可以的。
Poitín是爱尔兰特产的moonshine(私酿酒)。和爱尔兰威士忌同源,都是从公元六世纪修道院僧侣的手中创造出来的。 但是Poitín不需要桶陈,酿酒原料也没那么严格,不过也只能使用只谷物,谷物,乳清,甜菜,糖蜜和土豆制成,是一种澄清的,酒精含量在40%~45%的烈酒。
Poitín这种烈酒与爱尔兰的文化和民族认同感有深深的连结。1661年,在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面临国王的重税,在国内反抗之声四起时,英王直接禁止了这种爱尔兰传统烈酒的生产。 从此以后,Poitín转入地下,由爱尔兰的农民根据各家的配方在偏远地区酿制,曾有过酒精含量达到90%的案例。
非法的背景为Poitín蒙上了一层反叛与解放的浪漫色彩。 爱尔兰语中,póit是宿醉的意思,足见Poitín在民间的欢迎程度。在历史上,Poitín虽然是私酒,但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作为硬通货使用,比如抵扣房租,或者交换生活用品。
Poitín的非法状态从1661持续到1997年,虽然生产质量良莠不齐,但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没有断代,硬生生熬到了解禁的那天。可见爱尔兰人民真的十分能死磕。 到现在,Poitín总算是迎来了好日子,随着爱尔兰共和国和北爱尔兰相继对这种烈酒解禁,Poitín的生产形成了相对标准化的行规,并在2008年的时候拿到了GI标志,并乘着创新鸡尾酒文化的蔓延迎来了新一轮复兴。
不少人在酒吧里的第一杯酒是从“百利甜”开始的。这种带着奶味的甜酒,就是爱尔兰奶油利口酒。 这种酒精含量在15%~20%利口酒,由爱尔兰威士忌,奶油,以及其他风味原料调制而成。 虽然历史远比不上前两位那么悠久,但是因为香甜的风味和讨喜的口感,在欧美市场大受欢迎。由于它的生产工艺较为简单(你自己在家里拿调酒师都能捣鼓出来),即便获得了GI标志,也面临着大量的仿冒问题。爱尔兰烈酒协会(ISA)还专门推出过 Love Irish Cream Liqueur来呼吁民众保护爱尔兰奶油利口酒的纯正性和独特性。
哦对了,虽然百利是这种酒类的开山鼻祖,但事实上,目前在售的爱尔兰奶油利口酒品牌远不止一家。各家风味都有不同,就看你能不能从“酒精刺鼻”和“齁甜齁腻”两个极端中,找到最适合你自己的口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