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二战时期,我们可以发现,酒厂起到的作用,确实可以担得起“救国”二字。 为抗战,造燃料: 说到二战时期“酒厂救国”的事迹,最先想起来的例子,是咱们中国。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退到重庆,西南地区成为抗战大本营。那个时期,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物资调配全靠公路远距离运输,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缅甸被日军侵占,滇缅公路切断,再加上当时中国并没有成规模的油田,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抗战后方的燃料问题十分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酒精,就成了抗战时期的重要军需物资。 酒精是高效的生物燃料,在整个同盟国阵营里都有使用,中国也不例外。 一吨酒精能够代替0.65吨汽油,而稻米,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都可以用于酿酒,再加以提炼便可以得到90%以上高纯度的酒精,是当时条件下比较理想的汽油替代品。
于是,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甘肃,以及那个年代特有的西康省(现在的雅安,西昌,甘孜,凉山州等地),酿酒工业纷纷高速发展,仅四川地区的酒精产量,在l942年就创了800万加仑的记录,为抗战输出燃料,保障交通运输。 建国后,这些保障后方的酒厂纷纷被国家收编,改制,成为了我们熟悉的茅台,泸州老窖,五粮液…… 所以国内白酒品牌往往带着点红色基因,并且很多大酒厂都集中在西南地区,其实都是有历史原因滴。
|